寫在看完村上春樹所有長篇小說之後
基本上無雷,只會小小地談到我覺得有趣的故事設定。(但村上的小說似乎被爆雷了,也沒啥影響;而且好像也沒啥好爆雷的情節)
淺談村上春樹長篇小說的特色
如果要說村上的長篇小說,大致上有哪些共同特色,我大概會列舉以下這幾點(歡迎補充):
主角的設定
主角大都是生理男性,年齡大多介於 20–30 歲。最小的主角應是《海邊的卡夫卡》,15 歲離家出走的少年,年紀最大的主角是同步作品裡的中田,印象中是 60 歲的歐吉桑(裡頭的稱呼);《發條鳥年代記》、《刺殺騎士團長》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的則是接近四十歲的青壯年。
唯一算是主角的生理女性,應是《黑夜之後》裡的瑪麗(19 歲);如果勉強算入主角的話,《人造衛星情人》裡的小菫也是(22 歲)。
此外,故事裡的角色都很平凡,雖然可能有一些長處(例如數學天才、是一個殺手、經營的餐廳很賺錢),但大體上都是「找得到替代品」的存在(雖然以幾部故事裡的說法來說,他們存在就是應該存在在那裡,但那意思更像是只是需要有一個人存在在那裡,至於是誰並不重要)。此外,主人翁大多沒有什麼上進心,雖然被捲進了麻煩事件中不得不努力做些什麼,但也沒有「把對方斬草除根」這種念頭跑出來,大多就只是把要找到的事物給找回來,或者是回復原先生活這種等級的企圖而已。
超現實的世界觀與隱喻
故事中常有超現實而帶有隱喻的元素,但這樣的世界觀往往不會被交代清楚,甚至是毫無交代來龍去脈,這些元素就是出現、又消失。
這是村上長篇小說的最大特色,而奇幻的部分也往往會使故事中的角色產生哲學性的討論,例如《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島本所強調的「沒有中間性」;但這些隱喻、哲學基本上也超不明確,就連在探討什麼也很不明確,也因此我認為這些隱喻和奇幻,不是村上春樹小說的重點,只是其中的元素,只是村上慣用的表現手法;最終故事都不是要藉其中的隱喻,來傳達什麼哲學寓意。
在《1Q84》中,村上描述了一個少女深繪里與主角天吾合寫的小說《空氣蛹》;在 Book 2 中,天吾看了讀者還評論家的評論寫到,這個故事能讓讀者好奇地看到最後,但卻仍然沒搞懂故事裡的 Little People、Daughter 到底代表什麼;但天吾認為,只要能吸引讀者讀到最後,這個故事就是成功了。這或許呈現了村上對自己小說的態度,也確實是村上小說的一種魔力(當然魔力的一部分也在於我們事先知道這是「村上春樹的小說」。),能夠在不明不白地狀態下讓讀者讀完超過十萬字、甚至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
迷失與找尋
故事往往關乎「迷失與找尋」,主角(或某個角色)一開始大多喪失著什麼,而為了把那個給找到,其過程是故事推展的主要動力;《尋羊冒險記》很明顯就是要尋找一隻背上有星星鬃毛的羊,《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則是尋找島本,《發條鳥年代記》則是試圖找回突然離去的妻子。
這個迷失的元素或找尋的過程,往往也是故事抽象的部分,例如《舞舞舞》裡「新的海豚飯店」與「舊的海豚飯店」以詭異的方式相連;例如《刺殺騎士團長》裡出現「沒有臉的男人」要求主角繪製肖像畫。
村上春樹在我手上的這一版《尋羊冒險記》的前言「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提及,隨著他創作年齡的增加(這一版出時,他已經寫小說超過二十年了),主要讀者群的年齡卻依舊維持在三十歲上下(讀者群年齡往往會因為時間而跟著成長);他說,這或許代表著他的故事始終切中這個年齡會感受到的共同迷惘:
一個人,要在社會上自由而自立地活下去該怎麼辦?……然而包圍著我們的這個現實社會,卻非常強大,而且難以理清的複雜,顯得好像在把我們想要完全自由自在地活下去的意志加以打擊粉碎。把我們所愛的東西變成石頭,讓我們所追求的東西遠離而去似的。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想辦法繼續活下去,因此有時候不由德掉落黑暗、寂寞而厭煩的境地。
這確實是村上春樹小說很吸引我的一個地方,雖然他沒有藉由找尋的過程給予迷失什麼解藥,讀著只感受到共鳴,但也許有這樣的共鳴就夠了;《挪威的森林》的結尾以物理上「我現在在哪裡呢?」的迷失,來間接呈現直子死去後渡邊生命重心的喪失,是所有長篇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段。
描寫古典音樂、爵士樂、威士忌、性愛
有不少古典音樂、爵士樂、威士忌的描寫,而且裡頭的角色常常在對話中以此為題。(其份量甚至多到了讓有些人覺得多餘、在賣弄)
我自己讀到這些段落,大多是很快地讀過去;基本上不影響閱讀,也許有什麼巧妙的關聯也說不定,但我想除非有相關知識,否則也讀不懂。
此外也有還算不少的性愛描寫。村上春樹會很直接的描述做愛的過程,或者是強調角色對性器、乳房的關注;但這些描寫又很少關乎情愫,也因此很難被視為是為了勾起讀者情慾而寫。
我自己的解讀是,「性交」是村上很常賦予隱喻的元素,也因此會有很不現實的部分(例如無端的受孕,或「概念性地」與他人性交);同時也是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描述一個人生活無可避免的部分(村上其實在角色的飲食、閱讀和工作上也做了不少描述)。
若問我村上究竟想透過他的小說傳達什麼…
如果文學上也有所謂的奧卡姆剃刀的話,那我想村上的小說有很多描寫是可以被省略的(包含音樂、威士忌、性愛,也包括不少角色間的對白),至少那些被省略的部分不大影響整個故事的骨幹。
除非看得很認真或讀過好幾遍,否則大多數的描述也都會被讀者遺忘,讀過比較多本村上的小說後,甚至會把不同部小說的部分情節搞混。
我大概連村上春樹的業餘讀者都算不上,所以若問我村上究竟想透過那些看似無意義的描述傳達什麼?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可能它們就真的是無意義的。」村上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說過,他希望自己的想說給人的感覺是很真實自然的,但這種真實不是指世界觀上的真實,而是讀起來就真的如我們在過的日子一樣。
也確實,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片段就是無意義的,或者說意義非常分散、無法串成一個有主軸的故事;這樣的真實,或許就是村上試圖呈現的。
第二個想法是:「真正要被傳達的是文字之間的關聯,而非文字本身。」也就是文字所構築出來的什麼,可能是一種感覺、一種角色的個性、一種故事的慵懶感。所以那些描述本身可以是無意義的,因為真正要被閱讀的不是文字本身,文字只不過是媒介,只需要通過讀者、然後被忘掉即可。
這多少回應了我對前頭說的「世界觀沒被完整交代、故事意義不明」這一特色的理解,村上春樹並非要像許多故事那樣構築出一個觀眾可以自行延展想像的世界觀,而是要藉由故事沒被交待的缺口、隱晦的意涵、大量瑣碎的描寫,在讀者腦海中建構出一種村上春樹式的現實感。
這樣的現實感存在感很低、很模糊,也很難去感受其細節,所以讀完村上的小說不會有什麼人生體悟(至少對我而言)、看待世界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我們可以從主人翁慵懶、自在、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作為中,品味到那種生活態度的舒服之處;就算讀者本身不追求那種生活,但我覺得在村上筆下,讀者不會否定那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好,甚至會像我一樣,在閱讀時憧憬並期盼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有那樣一角的餘韻。
當然,在閱讀過後,我們可能馬上就忘掉閱讀時的嚮往,繼續過著自己原先的生活;但那樣的感受只需要在閱讀當下擁有就夠了,不必強烈,不必說服讀者,就是以自然、真實的模樣攤在眼前。
所以說,我覺得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不難讀,當然得耐得住無聊、得接受他筆下的世界觀就是沒頭沒尾地只呈現一小角(甚至還很抽象),但只要接受了這兩點,我覺得不必有什麼文學底蘊、對日本文化有所了解,也能充分地享受村上春樹的小說;所以說,我覺得村上的小說不會給讀者任何強烈的情緒,也自然毫無壓力,覺得非得找出故事的一個標準解釋、公正評價才行。
淺談我對各部村上長篇小說的評價
我最早接觸的一本:《挪威的森林》
是村上春樹最知名的一部小說,也有翻拍成電影。我忘了是先看過電影,還是先看過小說,總之在我最近重讀以前,對小說或是電影的情節印象都不大深刻(這是村上小說的特點,至少許多人都會說村上的小說每次重讀都像第一次閱讀),只記得故事圍繞在渡邊、直子與綠身上,還有渡邊在學運結束後心裡的感慨:「這班人拿了大學學位之後,便到社會上去拼命地製造更下流的社會。」
村上春樹說這是一本純粹的愛情小說(封底的文案也這麼寫),不過這仍然是非常村上的小說,和大多數的愛情故事都不一樣;沒有什麼感情上的糾葛(被認為是三角關係的主角三人,村上解釋說,其實是兩條平行而獨立的關係,並非三角關係),沒有羅曼蒂克的部分,雖然有性愛的描寫,但那是有點奇幻卻自然的描述、甚至是不帶情愫的。
總之,我不建議對《挪威的森林》抱持著讀愛情故事的期待。但就如我前面所說的,《挪威的森林》的結尾我非常喜歡,而故事裡對生與死的詮釋也讓許多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這一句。
順帶一提,《挪威的森林》是少數村上春樹有寫後記的長篇小說(但也不長),根據他的說法,這是一本極個人性的小說,是獻給他幾位已經離世的朋友,和幾位繼續活下去的朋友。
我最喜歡的一本:《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村上的長篇小說長度其實不一,最開始的兩本《聽風的歌》與《1973 年的彈珠玩具》都很短(可能不到 4、5 萬字),直到《尋羊冒險記》才變成 10 萬字以上的長度;因此許多人會將《尋羊冒險記》視為村上春樹長篇小說的另一個起點,而接續在後頭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則是長度更長、結構更加完整、村上式的小說特色也都可以在此部看見。
在一些討論中,許多人也都對《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本讚譽有加,即便不是列為最喜歡的一本,也都同意這一本的情節安排相當有水準。
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著兩個基本上無關的故事軸線,兩個軸線彼此穿插,每次都以完整的一章呈現,章節名稱也剛好是書名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樣以章節分隔、多軸線的故事發展,其實在《1973 年的彈珠玩具》就可以看見,在後面的《海邊的卡夫卡》與《IQ84》也是以此方式呈現,但論安排的巧妙性,還是《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本最高明。
高明的點就在於兩個故事軸線在前面大半的篇幅基本無關,直到最後兩個軸線的關聯線才被點破;而且兩個軸線不是像其它本那樣,是「同一個世界」中尚未產生關聯的兩組人,而是明顯是處在不同世界觀底下的兩組人,也因此讀者在一開始會相當困惑兩個軸線的關聯,直到關聯明朗時,才恍然大悟兩個軸線裡的元素是怎麼被串連起來的。
村上的故事裡常有奇幻而充滿隱喻的部分,但這樣的世界觀又往往不像其他作品那樣會被完整交代,也因此許多人不喜歡村上的小說這一點,因為有太多抽象的事物沒有被解釋(例如《1973 年的彈珠玩具》裡的雙胞胎倒是是誰?為何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即便能夠接受,讀者也難以猜透村上究竟想藉由這樣的隱喻來傳達什麼,甚至連意會都有點難。
但《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世界觀相對具體(雖然仍有未被清楚交代的部分),兩個軸線之間的哲學意涵也透過角色的對白解釋,而那個哲學意涵也確實共鳴到了讀者(至少我)心裡對於「何謂自我?」的納悶。
也因此,《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一部不會讓讀者讀完充滿黑人問號、但又保有高度回味空間的小說,故事本身的節奏也相當好(應該是村上長篇小說中節奏最快、最引人入勝的一本)。
順帶一提,《挪威的森林》的後記中,村上春樹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一部自傳性的小說;雖然我對村上春樹的生平沒什麼了解,也從故事中聯想不到哪裡與村上的生命經歷有連結,但總之這樣的評價,或多或少也是使我對《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著迷的原因。
我最無感的一本:《聽風的歌》
村上自己也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說道,他過了這麼多年以後重新看這部出道作《聽風的歌》,有很多段落自己覺得寫不好。
我幾乎對《聽風的歌》故事情節沒什麼印象,明明是半年內左右才有讀過的書;故事情節很平淡,圍繞在兩個還是大學生年紀的兩位朋友身上。
很多村上的色彩在這本出道作中還沒顯現出來,尤其是超現實的部分,印象中在這部作品中完全沒有;性愛的描寫也比較少(也可能是故事本身就短),有也不似其它長篇作品那樣精細。
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對這部作品最「無感」,而不是「最不喜歡」。因為我實際上對這十幾部長篇小說,都沒有不喜歡的情感,至少毫無負面的情感;所以這裡的無感,純粹就是印象最不深刻、覺得最為平淡無味。
順帶一提,《聽風的歌》和村上的第二及第三本長篇小說:《1973 年的彈珠玩具》與《尋羊冒險記》常被稱為「鼠的三部曲」,這是因為故事的主要角色都有「老鼠」這個人(只是暱稱,而非本名;村上直到《挪威的森林》以前的長篇小說,角色都沒有名字,只有代號)。不過《舞舞舞》的主人翁其實也和「鼠的三部曲」一樣(都是「我」),只是「老鼠」就沒有再在《舞舞舞》出現了;故事上有一點銜接性,但也不是跳著看會看不懂的程度。
如果你想讀,我推薦的第一本:《尋羊冒險記》
雖然我很想推薦《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作為第一本,但這本篇幅稍長,而且兩個近乎平行的故事軸很有可能讓第一次讀村上小說的讀者失去耐心,因此比較適合作為第二、第三本來品味。
那為什麼是《尋羊冒險記》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本長度足夠長,村上長篇小說最重要特色:「隱喻、象徵式的奇幻元素」也已經在這本充分展現,而且有推展情節發展的元素在其中(主角被迫要去尋找一隻特殊的綿羊),比較不會讓讀者覺得故事沒有方向、毫無進展。
因此如果看完這一本,覺得這小說真無聊的話,可能也就不用考慮村上的其它小說了(當然這是我的主觀意見);反過來,看完如果覺得有一點感覺,那應該也有機會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舞舞舞》、《挪威的森林》和其他篇幅較短的長篇小說給看掉。
特別要說的是,如果要看《舞舞舞》,這一本我覺得必須要先看,主要是情節上「海豚飯店」這個元素相當關鍵,在兩部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份量;倒是前兩部《聽風的歌》和《1973 年的彈珠玩具》事後再補也不遲。